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代價





前天讀到占飛在信報專欄的一篇文章,內容談的是最近常在討論的中港矛盾問題,文章中提到:

"....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回歸至今接近十五年,說得恐怖一點,是一個被內地張開血盆大口逐步吞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香港的個性,以及香港人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識,每一天都在被粗暴地改寫、稀釋和重新塑造。...

...香港人不是菲律賓人、泰國人或者澳門人,他們喜歡做頤指氣使的主人和消費者,遠遠多於做任勞任怨的僕人和服務提供者。要他們以「好客之道」善待以前是他們的窮親戚和救濟對象,今日搖身一變成為big spenders 的內地人,更傷透他們的自尊心。...

...他們眼見廣東道名店、海洋公園和迪士尼樂園紛紛被內地遊客攻陷,自己變成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又天天在網上和報紙上,讀到內地人炒樓推高樓價、搶購奶粉和「雙非孕婦」來港生子等消息,一種「殺到埋身」,barbarians at the gate 的危機感油然而生。..."

剛巧星期六有線電視有一個特輯也是探討這個問題,不過有線電視把這議題放大一點,除了中港矛盾還有國內的大城市人與小城市人之間的矛盾。節目中以上海為例子探討上海人與外來人之間的磨擦。因為歷史問題,上海人有一種身為上海人的優越感,被訪者說上海人瞧不起窮的外地人對有錢人上海人也瞧不起,認為他們是暴富。所謂憎人富貴厭人窮,這點跟香港人現在的狀況很相似。然而被訪者都認為同是中國人是不應該排外,與外地人之間的磨擦他們相信要有耐性,他們覺得外地人不是故意去破壞城市的文明,而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所指的文明是什麼。所以外地人須要時間去磨給城市生活,時間久了他們就會習慣城市的秩序

這是一番心胸廣闊的言論,但在有限的資源面前,兩幫人很難平和地去面對。對於城市文明就令我想起一位同事。那位同事從國內移居過來,在來我們公司之前一直都在國內的公司工作,有時侯跟他說工作要怎處理時,他會強調自己不懂得香港標準勿論這是否一個懶惰的藉口一句香港標準已教我反覆思量,究竟何謂香港標準?回想我初出茅廬之時從來都沒有人告訴我什麼是香港標準,我們都是在前輩身上學習,偷師加上模仿,嘗試然後被罵,再嘗試再被罵,無數的嘗試與被罵之後就成就了今日的能做出來的所謂香港標準。可是為什麼國內的同事就是做不到?文化差異的背影總會有一點影響,責任心,學習能力,努力與否才是關鍵。奈何一句“不了解香港標準”就把東西拋到十萬八千里之外,這種人相信無論給他多少時間水平也不會提高多少。


說到最尾還是要看一個人想改進否。香港人去到日本會變得守規矩,去外國會懂得遵守交通規則,你可以說是因為香港人要面子不希望自己出洋相。人在外總希望可以融合當地社會,可是中國人出國就像大爺,他們不是去守當地的規矩,他們是赤裸裸的像是去告訴人家“老子就是這樣,怎麼啦?”最近中港矛盾,有很多國內人計算中國一年給香港多少,他們認為沒自由行來買金買錶買手機香港早就淪陷,香港有今天還不是祖國庇蔭?這正正就是他們“有錢便是爺”的核心價值。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國內人到外國的館子吃飯,點了一桌子的菜卻只吃了幾口就埋單要走,餐廳老闆娘罵他們浪費,那些國人就說錢是我們的,浪費又怎樣?誰知道那位老闆娘回他們一句:“錢是你們的,但資源是大家的。”如果國人依然自大自我,以錢壓人,即使有能力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不會受人尊重。


有線電視那個節目中一個受訪者說我們不能只單單要純利 (外地人來消費所帶來的好處),因為利益從來都是有代價有成本的,我們現在正正就是承受所謂中港融合所帶來的代價。


*  *  *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今度は愛妻家




這電影是無意中在翻版影碟店中看到,有時候好的電影不一定能在香港的電影院看到甚至連大型連鎖影碟店也不一定會賣。

電影的主題是老掉牙的珍惜眼前人。當一對情人相處得久了即使是住在一起也會生疏,男方對女方漠不關心,把一切視為必然,女方一直努力,對男方百般照顧,可惜男方只把關心視為煩擾的嘮叨。相信這一類的戀愛路程很多人都經歷過,關係上單方面的付出,跨不過就會像電影那樣提出分手。

男人一直認為一個人生活更好,但當真的一個人生活時就感到寂寞,想起老婆,掛念她的粗心大意更掛念她的嘮叨,男人無法忘記太太,甚至幻想她有婚外情,企圖減低自己對她的罪疚感。





這電影吸引我的原因就是那台哈蘇相機,電影中的日本街道及家居擺設都很有美感。題材雖是老生常談但偶然看一下這類的題材也會有點啟發性,有時我們會以為沒有身邊的人會生活得更自由,但當他們真的不在時卻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那麼享受一人生活。


中文官網:http://agoodhusband.pixnet.net/blog


*  *  *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只會煽動的人最可恥





去年的財政預算鬧熱哄哄的就是派錢,今年的財政預算鬧熱哄哄是為什麼不派錢。成也派錢敗也派錢,問題在於上年開了先例,其實迫得政府進退兩難的正正是她自己。人民力量昨天攪了一趟遊行,支持者只有二百多,要求政府今年再派八千,理由是政府有儲備就要所謂還富於民。這一類無理的洗腦式號召已經是他們慣常做法,可幸的是今次的支持者只有二百多,証明公義在香港人的心中還是有的。


有位受訪者說減稅只是幫了有錢人,派錢才可以幫窮人。我想這位先生應該要攪清楚什麼才算是有錢。根據今年的財政預算中說個人免稅額上調至港幣120,000,即是平均每個月收入超過港幣10,000的人就要交稅。月入港幣10,000 對現在的香港來說算是有錢人嗎?

現在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當中有很大部份是收取一萬至兩萬之間水平的薪金,有的甚至要供養未滿60歲的父母又要儲錢結婚,七除八扣之下他們可用的錢可能不多於一個所謂N無人仕。但他們有納稅,他們也在為我們的社會付出他們僅有的收入,對於這些月入超出政府所有津貼,未生小孩(領不到子女免稅額),未有房產還要供養父母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 N 無。現在為納稅人謀這麼一點微不足道的福祉算過份嗎?


今次的財政預算案政府算是幫了中產,幫了老人(額外發放一個月的老人津貼),也幫了低收入人仕(額外發放一個月的綜援及公屋戶免租兩個月),現在沒有東西可以批評了,就在鑽空子拿 N 無出來討論。他們口中的 N無沒納稅沒拿綜援沒住公屋還有小孩,收入足襟見肘,所以結論是這班人受忽視了。話要說得公平才有公信力。N無人仕真的 N 無嗎?他們不是 N 無而是間接拿得到,可能就是間接所以他們不覺得自己擁有。香港的學童由 N 年前開始就有書簿津貼及車船津貼,月入不足一萬的家庭基本上可以拿到全額資助,現在好像說還有什麼上網津貼之類。如果 N 無人仕有小孩那他們受的不是政府幫忙是什麼? 成年人的話去年勞工處出了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全數資助一年最多可拿到港幣7,200 的津貼,這還不是幫忙嗎? 





人民力量為了煽動群眾只著眼於“無”而不著眼於“有”,政府有儲備就可以派錢這是一個什麼的價值觀?如果社會上大部份人都認同他們的話這個 city 真的 is dying。



去年全港有150萬人交稅,目前本港人口有710萬,要以這150萬人去支撐其餘的560萬人。 而根據統計,納稅人的薪金最大的比例在於年薪港幣108,000 至 300,000之間,佔了總納稅人口的一半。就拿中位數年薪港幣200,000來看,即平均一個月薪金約港幣16,666,如果是一個人的收入一個人的開支,這樣可以算是比較富有,但如果要供養多一個人呢?兩個人呢?如果他想再進修呢?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有交稅的人是否一定是有錢人?這未免太以片慨全吧。



有交稅的也好沒交稅的也好大家都是靠雙手去賺錢,有能力的人照顧無能力的人這是道義而不是道理,硬性要把道義合理化只會加深彼此仇視。錢是不會從天掉下來的,有交稅的人也是用自己的勞力及努力把錢賺回來的,當中的人也有曾經貧窮,然而有交稅的人大多數都不會介意用所繳付的稅金去幫忙有須要的人,但他們會介意所付出的金錢是否用得其所。為政者為了鞏固自己企圖以民眾力量去衝擊政府,究竟是誰在為港做事呢?又是誰在加深社會矛盾?引用年初三的那支纖文:




「何為邪鬼何為神,

神鬼如何兩不分,

但管拒邪修正處,

何愁天地不知聞」



*  *  *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2012



如其相信 2012 是世界末日倒不如相信是瑪雅文明曆法的最後一年,周而復始,是完結亦是開始。反正即使真的是世界末日又倒不見得大家會怎樣,日子還是這樣過,沒人會因為相信末日論而把錢花光,因為我們畢竟都是怕死的,而更害怕的是死不了餘下的日子怎樣面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