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讀到占飛在信報專欄的一篇文章,內容談的是最近常在討論的中港矛盾問題,文章中提到:
"....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回歸至今接近十五年,說得恐怖一點,是一個被 內地張開血盆大口逐步吞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香港的個性, 以及香港人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識,每一天都在被粗暴地改寫、稀釋 和重新塑造。...
...香港人不是菲律賓人、泰國人或者澳門人,他們喜歡做頤指氣使的主 人和消費者,遠遠多於做任勞任怨的僕人和服務提供者。要他們以「 好客之道」善待以前是他們的窮親戚和救濟對象,今日搖身一變成為 big spenders 的內地人,更傷透他們的自尊心。...
...他們眼見廣東道名店、海洋公園和迪士尼樂園紛紛被內地遊客攻陷, 自己變成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又天天在網上和報紙上,讀到內地人炒樓推高樓價、搶購 奶粉和「雙非孕婦」來港生子等消息,一種「殺到埋身」,barb arians at the gate 的危機感油然而生。..."
剛巧星期六有線電視有一個特輯也是探討這個問題,不過有線電視把這議題放大一點,除了中港矛盾還有國內的大城市人與小城市人之間的矛盾。節目中以上海為例子探討上海人與外來人之間的磨擦。因為歷史問題,上海人有一種身為上海人的優越感,被訪者說上海人瞧不起窮的外地人,對有錢人上海人也瞧不起,認為他們是暴富。所謂憎人富貴厭人窮,這點跟香港人現在的狀況很相似。然而被訪者都認為同是中國人是不應該排外,與外地人之間的磨擦他們相信要有耐性,他們覺得外地人不是故意去破壞城市的文明,而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所指的文明是什麼。所以外地人須要時間去磨給城市生活,時間久了他們就會習慣城市的秩序。
這是一番心胸廣闊的言論,但在有限的資源面前,兩幫人很難平和地去面對。對於城市文明就令我想起一位同事。那位同事從國內移居過來,在來我們公司之前一直都在國內的公司工作,有時侯跟他說工作要怎處理時,他會強調自己不懂得香港標準。勿論這是否一個懶惰的藉口,一句香港標準已教我反覆思量,究竟何謂香港標準?回想我初出茅廬之時從來都沒有人告訴我什麼是香港標準,我們都是在前輩身上學習,偷師加上模仿,嘗試然後被罵,再嘗試再被罵,無數的嘗試與被罵之後就成就了今日的能做出來的所謂香港標準。可是為什麼國內的同事就是做不到?文化差異的背影總會有一點影響,責任心,學習能力,努力與否才是關鍵。奈何一句“不了解香港標準”就把東西拋到十萬八千里之外,這種人相信無論給他多少時間水平也不會提高多少。
說到最尾還是要看一個人想改進否。香港人去到日本會變得守規矩,去外國會懂得遵守交通規則,你可以說是因為香港人要面子,不希望自己出洋相。人在外總希望可以融合當地社會,可是中國人出國就像大爺,他們不是去守當地的規矩,他們是赤裸裸的像是去告訴人家“老子就是這樣,怎麼啦?”最近中港矛盾,有很多國內人計算中國一年給香港多少,他們認為沒自由行來買金買錶買手機香港早就淪陷,香港有今天還不是祖國庇蔭?這正正就是他們“有錢便是爺”的核心價值。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國內人到外國的館子吃飯,點了一桌子的菜卻只吃了幾口就埋單要走,餐廳老闆娘罵他們浪費,那些國人就說錢是我們的,浪費又怎樣?誰知道那位老闆娘回他們一句:“錢是你們的,但資源是大家的。”如果國人依然自大自我,以錢壓人,即使有能力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不會受人尊重。
有線電視那個節目中一個受訪者說我們不能只單單要純利 (外地人來消費所帶來的好處),因為利益從來都是有代價有成本的,我們現在正正就是承受所謂中港融合所帶來的代價。
說到最尾還是要看一個人想改進否。香港人去到日本會變得守規矩,去外國會懂得遵守交通規則,你可以說是因為香港人要面子,不希望自己出洋相。人在外總希望可以融合當地社會,可是中國人出國就像大爺,他們不是去守當地的規矩,他們是赤裸裸的像是去告訴人家“老子就是這樣,怎麼啦?”最近中港矛盾,有很多國內人計算中國一年給香港多少,他們認為沒自由行來買金買錶買手機香港早就淪陷,香港有今天還不是祖國庇蔭?這正正就是他們“有錢便是爺”的核心價值。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國內人到外國的館子吃飯,點了一桌子的菜卻只吃了幾口就埋單要走,餐廳老闆娘罵他們浪費,那些國人就說錢是我們的,浪費又怎樣?誰知道那位老闆娘回他們一句:“錢是你們的,但資源是大家的。”如果國人依然自大自我,以錢壓人,即使有能力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不會受人尊重。
有線電視那個節目中一個受訪者說我們不能只單單要純利 (外地人來消費所帶來的好處),因為利益從來都是有代價有成本的,我們現在正正就是承受所謂中港融合所帶來的代價。
* * *